首页
统计
推荐
青柠网盘
Search
1
2.2 导数与微分的求法
511 阅读
2
一、函数 极限与连续性 笔记
372 阅读
3
2.4 微分中值定理
241 阅读
4
8.7.1 线性代数 练习题 答案
214 阅读
5
5.4 多元函数微分学 练习题
195 阅读
目录
高数
电路基础
模电
数电
实操
练习题
笔记
其他
时政
阿里视觉SDK
登录
Search
标签搜索
练习题
触发器与时序电路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笔记
电路等效与电路基本定理
答案
三极管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
DAC与ADC
导数及其应用
一元函数积分学
线性代数
集成运放
微分方程
交流稳态电路的分析及计算
电路分析知识点总结
函数 极限与连续性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交流电路基本概念
二重积分
栋栋
累计撰写
211
篇文章
累计收到
1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目录
高数
电路基础
模电
数电
实操
练习题
笔记
其他
时政
阿里视觉SDK
页面
统计
推荐
青柠网盘
搜索到
211
篇与
的结果
2025-02-15
添加人脸样本
功能描述添加人脸样本能力用于向人脸数据库中添加人脸样本数据。人脸样本数据是用来标识用户的唯一性,如用户ID、员工ID等。限制说明每个人脸数据库支持最高5万人脸特征,暂不支持扩容。人脸样本和标签组合为一个人脸特征。每个人脸样本支持添加最多10个标签数据,暂不支持扩容。添加人脸样本接口提交任务并发默认为2QPS。请求参数名称类型是否必选示例值描述DbNameString是default数据库名称EntityIdString是mm2实体ID,可以包含数字、字母和下划线LabelsString否鹿班输入标签,最多可添加10个标签,标签仅支持下划线和连字符,标签间用英文逗号分隔返回数据名称类型示例值描述RequestIdStringDA7CAFEB-0A37-4496-9CDF-E3DBB6309CB2请求ID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 "RequestId" : "DA7CAFEB-0A37-4496-9CDF-E3DBB6309CB2" }
2025年02月15日
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2-15
查询人脸数据库列表
功能描述本能力用于查询人脸数据库列表。人脸数据库最多只能返回200条记录。请求参数名称类型是否必选示例值描述OffsetLong否1默认起始页从0开始,不填写默认从0页开始返回数据LimitLong否50每页最多显示的样本数目,范围1~200,默认200返回数据名称类型示例值描述RequestIdString2B93C43A-F824-40C8-AF79-844342B0F43A请求IDDataObject-返回的数据内容DbListArray of DbList-数据库列表NameStringdefault数据库名称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 "RequestId" : "2B93C43A-F824-40C8-AF79-844342B0F43A", "Data" : { "DbList" : [ { "Name" : "default" } ] } }
2025年02月15日
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2-15
创建人脸数据库
功能描述创建人脸数据库能力可以创建人脸数据库用来存放人脸数据。每个阿里云账号可以创建10个人脸数据库,10个人脸数据库支持最多50万张人脸照片的入库,单个人脸数据库支持最多5万张人脸照片入库,单次搜索可支持最多10个人脸数据库的同时搜索(跨库搜索)。人脸数据库、人脸照片入库量、单次搜索的人脸总数以及单次搜索的人脸数据库暂不支持扩容。请求参数名称类型是否必选示例值描述NameString是default数据库名称,支持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合,长度为 1 - 64返回数据名称类型示例值描述RequestIdString818D24A6-E368-46B3-99C5-3CF36D98CCA3请求 ID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 "RequestId" : "818D24A6-E368-46B3-99C5-3CF36D98CCA3" }
2025年02月15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2-15
人脸搜索
功能描述人脸搜索能力可以根据输入图片,在数据库中搜索并返回相似的人脸图片数据。单次搜索最多可支持10个人脸数据库的同时搜索(跨库搜索)。该能力根据人脸特征来进行识别,通过把人脸图像特征化,然后比较人脸特征的相似程度。前提条件:已通过创建人脸数据库(CreateFaceDb)接口创建了数据库名称(DbName)。已通过添加人脸样本(AddFaceEntity)接口创建了实体ID(EntityId)。已通过添加人脸数据(AddFace)接口给数据库(DbName)下的实体ID(EntityId)添加了人脸图片。输入限制图像格式:JPG、JPEG、PNG。图像大小:不超过5 MB。图像分辨率:大于32×32像素,小于4096×4096像素。人脸占比不低于64×64像素。URL地址中不能包含中文字符。支持图片中包含最多10个人脸,超过部分会被忽略。请求参数SearchFaceAdvanceRequest名称类型是否必选示例值描述db_nameString否default数据库名称。image_url_objectString是 图像二进制数据。limitInteger是2单个人脸列表中搜索人脸结果数量限制,取值范围 1~100。db_namesString否test1,test2,test3数据库名称列表,以英文逗号 (,) 分割,可以实现跨库查询,最大支持 10 个数据库。quality_score_thresholdFloat否50.0质量分阈值。对人脸图片进行质量分析判断,得到的质量分小于该阈值则表示人脸图片质量不符合要求,比对失败。取值范围[0.0,100.0]。0.0 或空则表示不做质量分判断逻辑。max_face_numLong否5对输入图像中多少个人脸进行检索比对,控制人脸样本列表个数,取值范围 1~10,默认为 5。{alert type="info"}说明:db_name 与 db_names 二选一,如果同时配置了两个参数,db_names 优先级高于 db_name。{/alert}返回数据名称类型示例值描述RequestIdString4159ee4a-0fe8-438c-a8de-ee531555b3c请求 ID。DataObject-返回的结果数据内容。MatchListArray of MatchList-匹配的结果列表,如果输入图像中多个人脸,则这里会返回多个数据。FaceItemsArray of FaceItems-匹配的人脸数据列表。EntityIdStringU1实体 ID,用来标识用户的唯一性,如用户 ID、员工 ID 等。每个实体可包含多张人脸图片。支持大小写字母、数字、下划线和减号的组合,长度为 2~64。FaceIdString001人脸图片数据 ID,需要全局唯一,不可重复。支持小写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的组合。长度为 1~64。ScoreFloat0.892133人脸的相似度,取值范围-1.0~1.0,取小数点后 6 位,数值越大相似度越高,建议的三个参考阈值为 0.35,0.45 和 0.6,分别对应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的误识率。阈值设置越高,误识率越低,通过率也越低,对安全性要求越高的场合,可以设置越高的阈值。ExtraDataString王小二自定义信息(字符串)。支持字母、数字、标点符号和汉字。不超过 512 个字符。DbNameStringdefault数据库名称。ConfidenceFloat36.820168转换后的置信度,取值范围 0.0~100.0,数值越大相似度越高,建议的三个参考阈值为 60.48,67.87 和 72.62,分别对应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的误识率。阈值设置越高,误识率越低,通过率也越低,对安全性要求越高的场合,可以设置越高的阈值。LocationObject-输入图像中的人脸坐标信息。WidthInteger200宽度,单位像素。HeightInteger200高度,单位像素。YInteger6左上角 y 坐标。XInteger5左上角 x 坐标。QualityScoreFloat71.7349输入图像中的人脸质量分。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 "RequestId" : "4159e64a-0fe8-436c-a8de-ee531555db3c", "Data" : { "MatchList" : [ { "FaceItems" : [ { "EntityId" : "U1", "FaceId" : "001", "Score" : 0.892133, "ExtraData" : "王小二", "DbName" : "default", "Confidence" : 36.820168 } ], "Location" : { "Width" : 200, "Height" : 200, "Y" : 6, "X" : 5 }, "QualitieScore" : 71.7349 } ] } } def search_face_advanced(self, db_name, limit=5, local_image_path=None, image_url=None): """ 人脸搜索 :param db_name: 数据库名称 :param limit: 返回结果的数量限制 :param local_image_path: 本地图片文件路径 :param image_url: 网络图片的 URL :return: 响应结果或异常信息 """ try: if local_image_path: if not os.path.exists(local_image_path): raise FileNotFoundError(f"文件 {local_image_path} 不存在。") with open(local_image_path, 'rb') as stream: image_data = stream.read() image_obj = io.BytesIO(image_data) elif image_url: img = urlopen(image_url).read() image_obj = io.BytesIO(img) else: raise ValueError("请提供本地图片路径或网络图片 URL") request = SearchFaceAdvanceRequest( db_name=db_name, limit=limit, image_url_object=image_obj ) response = self.client.search_face_advance(request, self.runtime_option) return response.body except Exception as error: print(error) if hasattr(error, 'code'): print(error.code) return error
2025年02月15日
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时政目录
1. 【1月时政】2. 【2月时政】3. 【3月时政】4. 【4月时政】5. 【5月时政】6. 【6月时政】7. 【7月时政】8. 【8月时政】9. 【9月时政】
2024年11月30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9月时政】
.ql-align-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专题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24年9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考点1 里程碑意义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同非洲兄弟姐妹们本着真实亲诚理念,携手前行。第一, 我们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肩并肩、手拉手,坚定捍卫彼此正当权益;第二, 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强筋骨、壮体魄,累累硕果惠及中非亿万百姓;第三, 我们在大灾大疫面前同甘苦、共拼搏,书写了一个个中非友好的感人故事;第四, 我们始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考点2 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一要携手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二要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互利合作是符合各国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阳光大道。三要携手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四要携手推进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五要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六要携手推进和平安全的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考点3 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第一,文明互鉴伙伴行动。第二,贸易繁荣伙伴行动。第三,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第四,互联互通伙伴行动。第五,发展合作伙伴行动。第六,卫生健康伙伴行动。第七,兴农惠民伙伴行动第八,人文交流伙伴行动。第九,绿色发展伙伴行动。第十,安全共筑伙伴行动。专题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2024年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考点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考点2 显著政治优势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确保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同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利于保障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修改法律和法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国家机关依法履职。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利于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单一制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中央对所有地方行政区域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自治权。坚持“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考点3 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系统总结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考点4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具体安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第一,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第二,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第三,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专题三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2024年9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考点1 人民政协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7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由具有共同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加,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把全体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政协已经并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考点2 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这10条,构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点3 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按照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二是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我国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是一个有机整体。三是着力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针对不同协商渠道,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和工作规则,明确协商什么、同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四是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这是提高协商民主质量的重要基础。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健全提案、调研、考察、会议、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民主监督等方式,结合实际搭建对话交流、恳谈沟通平台。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全党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丰富实践。考点4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迫切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希望人民政协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第一,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第二,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第三,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第四,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部署,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第五,切实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是人民政协高质量履职的重要保障。专题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考点1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条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条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这条道路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考点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考点3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第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第三,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第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2024年11月30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8月时政】
.ql-align-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专题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2024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考点1 评价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考点2 邓小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年,邓小平同志从苏联回国参加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他相继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关工作,亲历长征和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同刘伯承、陈毅等同志一起,先后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实施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考点3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二,邓小平同志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党的十二大上,他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第三,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指导我们党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他领导我们党及时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他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机构改革。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在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第四,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他着眼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充分考虑历史和现状,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路径。在这一伟大构想指引下,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他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针。我们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第五,邓小平同志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背景下,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危急时刻,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使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之后,他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红色江山稳固。考点4 邓小平理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第一,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第二,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三, 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四, 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时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第五,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第六,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要实行对外开放;第七, 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第八, 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九, 搞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充满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鲜明风格和独特魅力。邓小平理论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一样,用以长期指导实践的,根本在于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考点5 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第一,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第二,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三,要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不断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精神。第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第五,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t\t专题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t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考点1 总体要求(1)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坚持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3)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4)坚持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考点2 主要目标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考点3 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考点4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考点5 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第一,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第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第三,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考点6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一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二要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三要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考点7 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首先,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其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最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考点8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第一,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第二,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考点9 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一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二是加大绿色产品供给。三是积极扩大绿色消费。专题三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t2024年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考点1 立法机构交往立法机构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构建平等互信的国家关系、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合作、促进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推动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贡献。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考点2 中国治理的经验中国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地参与实践,是广泛的、真实的、管用的。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全国人大深化同各国议会联盟交流合作,在相互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立法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提升履职能力,为“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友好合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夯实民意基础。专题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t202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考点1 主要措施一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子。二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坚持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四要持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五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六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2024年11月30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7月时政】
.ql-align-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专题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考点1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第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第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第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第六,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考点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考点3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考点4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1)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第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t(2)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二是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三是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四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3)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第一,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第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考点5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3)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4)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5)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考点6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考点7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1)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4)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考点8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1)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3)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考点9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2)深化外贸体制改革(3)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4)优化区域开放布局(5)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考点10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1)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2)健全协商民主机制(3)健全基层民主制度(4)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考点1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1)深化立法领域改革(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3)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4)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5)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考点1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3)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4)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考点13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就业优先政策(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考点14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1)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2)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3)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考点15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1)健全国家安全体系(2)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3)健全社会治理体系(4)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考点16 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1)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2)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3)深化跨军地改革考点17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2)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t 专题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当地时间2024年7月4日,国家主席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的重要讲话。考点1 国家主席提出五点建议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在大步前进的同时,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加。应对好这一变局,关键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我们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秉持“上海精神”,坚定不移走契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让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第一,建设团结互信的共同家园。第二,建设和平安宁的共同家园。第三,建设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第四,建设睦邻友好的共同家园。第五,建设公平正义的共同家园。考点2 上合迎来新成员会议正式批准白俄罗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决定由中国接任2024至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
2024年11月30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6月时政】
.ql-align-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专题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考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考点2 划时代的重大意义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考点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考点4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主席指出,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第一,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第二,我们要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第三,我们要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第四,我们要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谋发展繁荣。第五,我们要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第六,我们要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考点5 “全球南方”携手共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第一,我们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建设性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第二,共同做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发展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第三,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更为均衡有效;第四,共同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世界各国不同文明沟通对话,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地方、民间、青年等领域交往。\t \t 专题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考点1 主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考点2 嫦娥六号的突出贡献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 \t专题三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考点1 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第四,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第六,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第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八,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考点2 建成的科技强国的基本要素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t考点3 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t 专题四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 2024年6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考点1 政治建军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主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政治建军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形成了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明确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明确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明确政治整训要突出政治上的正本清源,明确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明确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来自组织,明确枪杆子要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明确严才能正纲纪、严才能肃军威、严才能出战斗力,明确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明确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明确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胜利法宝。考点2 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主席指出,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增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性和彻底性。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高级干部先受教育,推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地,立牢以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成果的导向。第二,提高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抓备战打仗能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备战打仗各领域和全过程。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优化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加强重大决策咨询评估工作。强化党委书记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第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整准确理解把握军队好干部标准,把这一标准全面落实到干部工作各环节。改进干部考核工作,提高知事识人穿透力精准度。贯彻全链路抓建理念,把将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效能。第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标本兼治、系统施治,贯通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丰富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工具箱,加强高级干部履职用权全方位监管。第五,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动态更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深入纠治“五多”为基层减负。打通军人待遇保障等政策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为基层解难帮困,增强官兵获得感和归属感。第六,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身教胜于言教,各级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过硬作风和形象感召带动部队。\t 专题五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t 20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来贺信。考点1 历史地位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考点2 黄埔精神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t 专题六国家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t 2024年5月30日,国家主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考点1 构建“五大合作格局”主席指出,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我国在首届中阿峰会期间提出的推进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取得重要早期收获。中方愿以此为基础,同阿方构建“五大合作格局”,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一是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二是更具规模的投资金融格局。三是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四是更为平衡的经贸互惠格局。五是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
2024年11月30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11-30
【5月时政】
.ql-align-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专题一国家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见记者时的讲话\t当地时间2024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考点1 新时代中法关系的主张中法关系具有珍贵历史、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弘扬中法建交精神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中法关系下一个60年的新征程。一是巩固双边关系战略稳定。中法双方重申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将用好两国多层次、多维度交流渠道,及时沟通和协调政策立场。二是挖掘互利合作广阔潜力。双方将促进双边贸易向上平衡,扩大农食、金融等领域合作,推进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领域联合研发和创新,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拓展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第三方市场等新兴领域合作。三是加快人文交流“双向奔赴”。以中法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推进教育、体育、影视、青年、地方等合作。150年前法国人士参与建设的中国福建船政学堂、上世纪初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都是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四是凝聚全球合作更大共识。双方将深化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合作,加强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对话。中方支持法方办好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鼓励两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结对。\t\t专题二国家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2024年5月16日,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考点1 中俄关系的“五个坚持”国家主席强调,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历程中,中俄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中俄关系已经成为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显著成就,得益于双方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相互尊重为根本,始终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中俄两国之所以能够走出大国、邻国关系发展的新路径,关键在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始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这也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要义。双方将继续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在相互坚定支持中实现各自发展振兴。二是坚持以合作共赢为动力,构建中俄互惠互利新格局。要积极寻找两国利益汇合点,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利益交融,实现彼此成就。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结构,巩固好经贸等传统领域合作良好势头,支持搭建基础科学研究平台网络,持续释放前沿领域合作潜能,加强口岸和交通物流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三是坚持以世代友好为基础,共同传递中俄友谊的火炬。中俄两国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普希金、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京剧、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当前,双方以落实《2030年前中俄人文合作路线图》为主线,不断扩大人文领域合作。\u3000四是坚持以战略协作为支撑,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双方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密切协调和配合,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五是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当今世界,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单边独霸、阵营对抗、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我同普京总统一致认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迫在眉睫。要切实执行联合国决议,以“两国方案”为基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双方一致认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是正确方向。\t专题三国家主席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考点1 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主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第一, 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第二,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第三, 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题四国家主席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2024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考点1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考点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考点3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t\t专题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t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考点1 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考点2 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考点3 新时代就业的主要举措第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第二,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第三,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第四,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第五,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
2024年11月30日
1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3
...
22